close
【記者鄭綿綿/台北報導】
台灣新生報 – 2012年11月23日 上午12:04
「梨狀肌綜合症」屬於髖關節外的肌肉傷害。
中醫師林文彬表示,
梨狀肌可幫助大腿外轉功能,
是髖關節的外旋肌,
由薦神經的分支所支配。
此區域容易受到外傷或發炎症現象的刺激,
引起梨狀肌的攣縮,
而擠壓到坐骨神經,造成疼痛。
林醫師指出,
梨狀肌若以體表外觀來觀察,
是從尾骨尖到髂後上棘做一條連線,
此線中點到股骨大轉子頂點作連線,
此直線剛好為梨狀肌下緣。
通常變異的梨狀肌擠壓到坐骨神經,
神經受到壓迫,
或使當中的營養血管產生局部的循環阻滯,
影響到動脈供血作用,
和靜脈的回流受限制等病理改變。
以及梨狀肌區域受發炎影響,
產生局部黏連,
也會使神經可位移的範圍縮小。
其他誘因如周圍組織病變,
如薦髂關節、骨盆腔卵巢等有發炎現像,
也可能影響到梨狀肌,造成無菌性炎症,
進而刺激坐骨神經的不適症狀。
林醫師表示,
臨床上在檢查時,
可見患者腰部無明顯壓痛和畸形,活動不受限。
梨狀肌部有壓痛和放射痛,
局部能觸及條索狀隆起,
有鈍厚感,或者肌腹呈彌漫性腫脹,
肌束變硬,彈性減低,
沿坐骨神經可有壓痛,直腿抬高受限。
患者常見以患側臀部及下肢坐骨神經痛為主。
疼痛現象常會因疲勞、受到風寒侵襲、
或走路活動後不適加重。
可能出現間歇性跛行,
臥床休息後,其症狀減輕。
嚴重者,
可能自覺臀部有「刀割感」或「燒灼感」疼痛,
不能入睡,影響日常生活。
全站熱搜